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意見》指出,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以服務發展、穩定就業為導向,全面實施“技能中國行動”,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政策支持、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高技能人才工作體系,打造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技藝精湛、素質優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每年培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超過1000萬人。在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是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中國職業學校開設專業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有力支撐了中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術技能保障。而“大力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建設”則是直面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大而不強”的問題,旨在解決困惑職業教育發展、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與技能人才的地位和質量問題,提高中國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推進中國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中國雖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但是由于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定位是“分層教育”,職業教育由此成為比普通教育低一層次的教育。這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不管如何發展職業教育,其地位都比普通教育低。接受職業教育成為技能人才是無法接受普通教育成為學術人才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當前,中國職業教育與技能人才培養存在“兩離”與“兩低”現象。所謂“兩離”,一是職業院?!捌x”職業教育定位,職業院校雖然名為“職業”,但是卻不以就業為導向,重視培養學生掌握技能。近年來,隨著高職以及專升本擴招,中國不少中職、高職院校,都出現以升學為導向辦學的傾向。也就是說,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并不等于是最大規模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二是職業院校畢業生“逃離”技能崗位。去年媒體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63.97%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后不會選擇進入工廠、工地、車間等一線基層崗位。所謂“兩低”,一是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低”。從世界范圍看,職業教育的投入通常是普通教育的三倍,但中國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卻不如對普通教育的投入,這也是職業院校偏離職業教育定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沒有經費建設“雙師型”隊伍,購買先進設施設備組織學生進行實習實訓,既省錢又滿足學生升學需要的“普通化”是現實選擇。二是技能人才的“收入低”。近日,前程無憂面向應屆/在校??粕l起調研,結果顯示,63.8%的受訪??飘厴I生預期月薪在5001~8000元,但在已獲取錄用通知的畢業生中,只有29.3%的受訪??飘厴I生實際薪酬達到了這一區間,63.4%的受訪??飘厴I生實際月薪在5000元以下。月薪過萬的受訪??飘厴I生更是寥寥無幾,不足百分之五。而前程無憂早前發布的《2021中國重點大學畢業生需求和求職狀況報告》顯示,高學歷與高薪酬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重點大學(985/211、雙一流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們月薪預期多數在8001~10000元,實際獲得錄用通知的本科畢業生中43.0%的人薪酬達到這一水平,且絕大多數雇主提供給2021屆碩博畢業生月薪已經過萬元。這也就不難理解,職校畢業生大多認為從事技能崗位沒有前途,希望提高學歷來實現“人生逆襲”。因此,要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就必須著力解決這“兩離”“兩低”問題,引導職業院校安于職業教育定位培養技能人才,引導技能人才樂于選擇技能崗位并成為高素質技能人才。今年5月1日,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實施,明確將職業教育定位為與普通教育平等的類型教育,職校學生與普通教育學生有平等的升學與就業、發展機會。當然,切實落實《職業教育法》,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建設技能型社會,關鍵還要解決好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是扭轉各級政府發展教育存在的升學政績觀,以重視教育內涵與生態建設作為考核地方政府教育政績的新指標。具體而言,對于職業教育,要至少保障和普通教育一樣的投入水平,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要以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情況,來評價地方教育發展生態。離開了投入保障談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只會是“紙上談兵”。二是改革教育與人才評價體系,只要全社會還是“崇尚學歷,漠視技能”,中國就不可能建設為技能型社會,這不但會刺激學歷內卷,還會加速逃離技能。根據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57.8%,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而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要求社會必須轉型為能力社會,不能再唯學歷、唯名校,否則必然會出現學歷高消費,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因此,改革評價體系,破除唯學歷論,營造“淡化學歷,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也是時代的要求。《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培養體系更加完善、崗位使用更加合理、評價機制更加科學、激勵保障更加有力,技能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收入穩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這抓住了提高技能人才吸引力的“牛鼻子”,不斷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讓技能人才擁有廣闊的職業發展前景,拓寬人才的成才選擇,助力中國建成技能型社會。